首页  学科概况  教学信息  课程资源  科研信息  学科管理  网络教学  学科优势  联系我们 
  学科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概况  建设规划  正文
建设规划
 学科简介 
 学科沿革 
 学科方向 
 发展前沿 
 学科现状 
 学科队伍 
 建设规划 
 建设成果 

 
出声显影,凝练创新,全面推进精品战略
2010-04-14 09:25  

出声显影,凝练创新,全面推进精品战略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09年总结、2010年计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校首长对明年及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对今年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梳理,同时,重点对明年以及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了仔细思谋和论证,总结如下: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一)学科建设

1.教研室积极发挥科室党支部的集体领导、监督和保障作用。科室内的大事,如晋职晋级、出国留学、人员流动、购买大型仪器等重大问题,都要通过支委会集体讨论,并作出决定。坚持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思想交流,在学科内营造积极向上、弘扬正气、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保证了学科全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科整合进一步深入。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俩个学科的整合已经两年多了。在整合后的这段时间里,教研室按照学校及部领导对学科整合的要求,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学科发展、支部工作、科研方向凝练、资源共享、教学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谋划和实质性的整合,学科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3.去年,在学校进行的精品学科建设评估中,教研室在全校137个学科中综合排名位居第二名。今年,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室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更为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高等级国家科研奖励、高等级教学奖励、学科方向凝练、精品课程建设、科研论文发表等几个方面进步明显。

(二)教学工作

1.继《人体解剖学》入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为我校首批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之后,以李云庆主任牵头的教学成果人体解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获得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人员:李云庆、李金莲、武胜昔、李辉、王亚云)。该项目完全打破过去片面追求教学内容完整性与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全国率先设置一条龙教学体系和《神经科学基础》课程,实现了多学科教学协作和融合。

2.承担并圆满完成了2009年五年制临床医学、空医、康复、口腔,八年制临床医学与口腔以及四年制医工护理等专业共7个轨道的《人体解剖学》、《神经科学基础》总计2491个学时的教学任务,所有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均参加了理论课授课,授课占理论课的90%以上。

3.积极投身精品课程建设,在本年度教研室共有4名教员参加了精品课教员的授课评选,其中有1名教员(李云庆)在学校举行的第八个百场精品课终审中被评为双精品课教员,使我教研室精品课教员达到10人次。另有1名教员(武胜昔)通过课堂评审。

4.教研室再次评为2008~2009学年教学先进集体,并在今年的教师节上受到了表彰。

5.积极指导学员开展课外科研活动,承担学员课外科研课题2项,有13名学员来本教研室参加科研工作或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李金莲、武胜昔、张富兴等指导的学员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或综述,共计4篇,另有5篇论文已经投送或正在整理中。

6.发表教学论文1篇,已投送2篇。

7.今年共收集尸体80具,制作标本400余件,分别较去年提高10%200%,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保障。继去年合作办班以来,与本校西京医院骨科继续合作举办了2骨科临床技术培训班,人数约80人,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8.李云庆教授副主编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于20097月出版;李云庆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神经科学基础》(第二版)编写工作已经完成的修订工作,将于明年4月正式出版。此外,李云庆教授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图谱》、《神经解剖学图谱》、《临床解剖学》也将于明年出版。我们将确保奉献出文体规范、精新实用的创新性教材,力争入选下年度国家精品教材库。

(三)科研工作:

1.由李云庆主任作为第一完成人,与基础部神经科学研究所胡三觉教授、唐都医院疼痛研究所陈军教授等联合申报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继樊校长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来我校又一项殊荣,改写了我教研室缺乏高等级国家奖的历史。该研究提出的多种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理论和痛信号产生及编码规律及调控机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专家们认为,该项结果标志着我国疼痛研究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为人类最终战胜疼痛提供了新的途径。

2.以李云庆教授为实验室主任、鞠躬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脊髓损伤修复军队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初审。本实验室将立足解决军事神经科学的重大科学问题,强化原始创新,兼顾平战结合,注重学科交叉,力争在脊髓损伤修复、慢性病理性痛、战创伤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等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

3.建立了包括自发活动观察系统、焦虑抑郁检测系统、学习记忆检测系统、主被动回避学习系统、药物成瘾检测系统和痛行为检测系统等造价约70万元的行为高级脑功能实验室,并已完成12人、200次、共计900小时的科研任务;同时购置清醒动物微透析系统和电转仪;科室现有共聚焦系统完成对外67人、158次、共计超过1000小时以上实验研究。学科的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兄弟学科的支撑作用明显。

4.继去年获得5项国科金资助,本年度教研室国科金再次实现丰收,共获得面上项目3项和青年基金1项,总金额达112万元,取得了教研室连续4年国科金项目数超过3项的辉煌战绩。

5.发表SCI论文10篇,另有2篇发表在PLoS ONE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907Cereb Cortex),累计影响因子28.588,平均影响因子3.176。同时,以李云庆主任为通讯作者,武胜昔教授、李辉副教授和王文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的撰写的、题为“The Synaptic connectivity that underlies the noxious transmission and modulation within the superficial dorsal horn of the spinal cord”的综述,被“Progress in Neurobiology”杂志(影响因子9.13)接收,即将于年内刊出。以通讯作者身份在“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影响因子74.55)发表题目为“Several factors to ensure the application of breast MRI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ate of Mastectomy”的电子版lettereLetters)。与往年相比,SCI论文发表档次有明显提高。

6.贯彻学校提出了发现与发明并重的学术发展理念,挖掘基础研究中的发明点应用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和新型实用专利1项,申报专利2项。

7.2009年教研室利用每周六的时间共举办学术活动30余场,以汇报研究进展为主要内容,并与研究生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文献学习、技术讲座等内容相结合。坚持经常的学术活动起到了提高研究效率、增进科研协作、提高研究生水平、加速科研工作进度的目的,并在学科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四)学术交流

1.李云庆主任当选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盟(IFAA9位执行委员之一以及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委员会(IFAC的轮值主席,任期五年。IFAA每隔五年召开一次国际大会,是国际解剖学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强的国际学术团体。以中国解剖学会现任理事长李云庆教授领队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20098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IFAA大会。在会议期间举行的IFAA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李云庆理事长代表中国解剖学会陈述了中国解剖学会于20148月在北京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第18IFAA大会的申请,获得大会一致通过。标志着我国解剖学界已经跻身于国际解剖学领域的重要核心,也标志着我校解剖学研究水平在国内的核心地位和绝对优势和重要地位。

2.积极扩大对外交流。邀请聘请日本冈崎生理研究所重本隆一教授于200910月来教研室做学术交流,并聘请他为我校客座教授。20096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Yuan-Xiang Tao教授来访,做了学术报告并与教研室有关人员座谈。200910月邀请美国普渡大学Riyi Shi教授来西安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并与有关人员座谈。200911月邀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顾晓明教授来西安访问、举办了学术报告并与有关人员座谈。通过上述学术交流,加深了国际知名专家对本学科的了解,对学科的科研发展、论文发表、人才培养及合作研究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0091013日,香港实业家、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荣誉会长、加拿大保护中国文物基金会名誉主席、第四军医大学顾问教授、著名慈善家——梁洁华女士来到我校,进行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并参加第四军医大学合校55周年庆典。学校及教研室给与了高规格的接待。李云庆主任向梁洁华教授汇报了教研室及梁球琚脑研究中心的建设成果。梁洁华教授对脑研究中心的取得的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双方就下一步的合作(人员派遣、经费支持等)交换了意见。

4.今年共有8人次参加了2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李云庆教授在中日组化大会上做了大会报告,武胜昔教授在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青年研讨会上做了大会报告。另外还有7名同志做了专题报告。扩大了学科的学术影响。

5.本学科主编的《神经解剖学杂志》今年出版了6期,刊登论文132篇,共约100万字,进一步扩大了学科在国内同行中的影响,推动了国内神经科学界同行的学术交流。

(五)人才培养

1.2009年毕业博士生1名,硕博连读生1名。今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名。

2.直博生陈晶和硕士生牛乐于8月烟台召开的中国解剖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上分别获优秀论文报告奖;黄静讲师于9月西峡陕西省解剖学会上获最佳报告奖,博士生汪伟在8月南京“2009IBRO研讨班被评为最佳报告人,黄静讲师在11月广州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上获赛诺菲-安万特优秀会议论文奖。这些奖励显示了教研室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也表明教研室人才梯队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3.1名教员在今年的职称评选中晋升副教授,使学科的学术骨干的力量得以加强。

4.今年选派2人(史娟、王文)出国从事合作研究,有1名(董玉琳)学成回国,回到科室工作。

(六)安全稳定

1.严格落实条令条例和学校、基础部的管理条例,坚持实行上班签到制度,在工作期间按要求着装。另外,我们还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光主任、支委成员要管,导师也要管。因此全科同志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凝聚力。

2.遵纪守法,工作上互相支持已经在科室工作中蔚然成风。全年出勤率达98%以上,迟到现象比较少。

3.全年安全无事故发生。

(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术队伍渐趋稳定,但研究生生源依然紧缺,拔尖的后备人才较少;

2.虽然今年有2篇影响因子超过的6的论文或综述发表或接收,但与学校其他学科相比,高水平学术论文、高等级的学术论文和重大科研项目依然需要突破;

3.部分科研设备老化,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展。

二、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对学校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对本学科来讲也是跨台阶的一年。按照校首长眼前与长远兼顾规划,发现与发明双步竞奔,数量与质量综合考虑的要求,我们在认真思考,认真谋划,针对学科的现实状况和不断发展的切实需求以及学校精品战略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打算:

1.进一步积极发挥科室党支部的集体领导、监督和保障作用,坚持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思想交流,在学科内营造积极向上、弘扬正气、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保证学科全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学科管理机制,实施科学奖惩政策,实施精细管理,充分调动全体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继续营造和谐、向上的内部环境,杜绝三种人的存在。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用科学管理和良好环境促进优秀人才的尽快脱颖而出,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精优人才队伍。同时,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从导与学两个方面入手,高水平严要求,继续坚持经常性的课题进展检查和课题准入制度,鼓励创新,求精求高,为本学科涌现全国和全军优秀研究生论文打好坚实基础。进一步想方设法扩大研究生生源,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为学科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3.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为出发点、以切实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为突破口,全力以赴做好我教研室本科迎评各项工作。成立以李辉副主任为组长、以教学秘书董玉琳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形成人人为评建的齐抓共管局面。要把动员、措施、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

4.进一步扩大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涌现更多的精品课教员,力争早日实现一门课程全程精品授课。加强《人体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高质量完成课程建设任务扎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5.进一步深化慢性痛的机制及其对高级脑功能的影响科研方向,特别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加强发明专利的申报和成果转化,真正做到双步竞奔。精心组织科研工作,瞄准高端论文,加强协作和团队作战,力争发表1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2篇以上影响因子超过5的论文。按照国家和军队的重大需求,进行组织,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力争在后续的国家及军队的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课题的申报中占有一席之地。

6.“211工程三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坚强科研基地建设,优化科研条件,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加强神经超微结构、神经发育和动物行为学实验平台的建设,真正建成多出快出成果的基地。

三、五年计划

通过分析和了解十二五期间学校和本单位医学科技工作面临的国家和军队需求与趋势,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前沿领域,提出本单位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

1.科研研究方面,以国家及军队的重大需求为先导,深入开展以疾病为中心的高水平研究。

1)在慢性痛的机制及其对高级脑功能的影响科研主攻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慢性痛特别是慢性疾病(如癌症、神经变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运动器官损伤和劳损等)所引起的慢性痛及其对高级脑功能的影响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多层次(分子、细胞、整体)、多角度(形态、机能、行为)对慢性痛发生的神经机制、慢性痛状态下神经元放电的非线性信息编码和化学编码、慢性痛相关神经环路的发育及其可塑性变化、慢性痛状态下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作用机理、慢性痛对高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慢性痛对高级脑功能影响的监测和干预措施、慢性疾病导致慢性痛的机理及其干预、慢性痛的新型治疗方法及其机理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阐明慢性痛的发生机制和慢性疾病对高级脑功能的影响,深入探讨针对慢性痛及其对高级脑功能影响的干预措施和治疗靶点,开发镇痛新药并阐明临床有效疼痛治疗方法的治疗机理,力争在具有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我国的疼痛研究及治疗。

2积极与临床学科协作,开展颅脑创伤对高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治进行原创性、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力争阐明颅脑创伤对高级脑功能影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最终攻克上述疾患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制作符合颅脑损伤临床病理特点的动物模型;在此模型上观察、研究和阐明颅脑损伤影响高级脑功能的机理;探索颅脑损伤影响高级脑功能的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颅脑损伤影响高级脑功能治疗药物可能的干预靶点,为开发颅脑损伤影响高级脑功能的新型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3)力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科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研究课题2-3项。每年有1-25分以上的SCI论文发表,平均每年的SCI论文发表数量10篇。申请专利10-12项。

2.教学实践方面,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支撑,确保学科在国内教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3.人才队伍方面,以培育拔尖人才为核心,全面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力争在未来的五年内,培育院士后备人选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长江学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总后三星人才1-2名,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获得者1-2名。形成一直拔尖人才出众,骨干人才作用明显,后备人才储备丰富,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通过五年的建设,形成具有细胞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病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能力的研究基地;重点开展慢性痛机制、慢性痛对高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干预措施、颅脑创伤对高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学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扩大、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学科人员的科研素质、学术水平和适应国内外神经科学飞速发展的能力,出高水平自主创新性成果。

四、十年计划

随着国内外的同行竞争不断增强,我们原有的优势学科均存在挑战和一定程度的发展危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线和突破点。

1.出路在于要坚持用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牵引我们的研究工作,强化优势,坚持做好做强多学科交叉。我教研室在疼痛研究上有很好的传统和多年的积累,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发展目光也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而要跟国家和军队需求相结合。利用我们的知识、技术和手段,为应对重大医疗热点问题提供预测、建议、思路与解决办法,实现真正的综合交叉,切实发挥科学研究和科学思想库的作用,以谋求更大的发展。我们的品牌建设将以慢性痛研究为核心,打造出设施完善、人才一流、管理模式先进的品牌形象。

2.为将我教研室打造成为中国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和平台之一,主要考虑实施以下举措:第一,追求学术卓越。研究型学科的声誉取决于学术水平,以创新型人才和科技、知识创新推进学科进步,促进学科整体实力提升,是科研中心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求学术的卓越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坚持人才兴科。人才是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学科要把学术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才工作与学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学术发展目标来规划人才工作,根据学术发展要求来完善人才管理,用学术发展水平来检验人才工作成效。第三,坚持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学术水平必然是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本学科将以促进学术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水平,以国家军队医疗需求为导向,通过提升学术水平体现为军服务。第四,营造活跃的文化环境。文化是学科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深刻体现,是学术发展的深层推动力,我们要用追求学术卓越、勇于创新创造的正确理念和学术文化引导师生的学术活动,营造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术研究、分享学术乐趣、进行创造性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第五,坚持教授治学。充分尊重大师级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大家把追求学术卓越作为核心价值理念,专注学术发展,勇担学术责任,维护学术尊严,努力创造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3.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贯彻实施国家及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造就一批国际国内一流学者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启动学科院士工程,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营造一流的导师群体、一流的研究水平、一流的实验设备、一流的学术氛围、培养一流的人才的人文环境。

五、思路对策:

针对如何深化科技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深入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

经过改革实践,解剖教研室的科技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大为增强,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学校科研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现有科技力量分散、科室缺少应有的自主权,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前时间紧迫,必须把深化科技改革当作一项紧迫任务,以优化配置、改革管理、解放思想为重点,系统推进,加快步伐,真正使自身科技力量的巨大潜力和创造力释放出来,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为此我们要做到:

第一,把握时机,优化配置。囿于我国科技资源相对不足,宏观上我们要加强对重点拳头项目的集成,微观上进一步完善内部竞争机制,从而形成以镇痛及其机制研究高级脑功能研究稳扎稳打、相关分支奋勇争先的布局特色。

第二,深入思索教研室在本学科和本地区的优势,勇于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敢于成为军队、全国解剖学领域、全国神经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智囊团

第三,不断增强本教研室内部活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重点建立能够有效激励科技人员创造性劳动的保障制度,最终实现骨干敢于挑担、新人敢于出头的科技氛围,

同时,希望学校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步伐。例如,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服务网,对科研任务不饱满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闲置科研仪器设备全面实行开放。同时,围绕当前需求完善校内整合,推进各单位之间长期联合与协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必要时可建立专项发展基金。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电话:029-84774504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邮政编码:7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