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科创建于1950年,1954年原第四军医大学与第五军医大学合并后,成立人体解剖学教研室。1978和1981年被评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1995年成立梁銶琚脑研究中心,1989年、2001年和2007年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被评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也是支撑基础医学教学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大课讲授和学生动手操作。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基础理论水平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医学生。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两大部分,组织实施分两大阶段。设计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人体解剖学,分两个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末,进行30学时的系统解剖教学;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学期,占130学时,主要进行运动系统实习、局部解剖操作和临床应用解剖学讲座。第二部分为神经科学基础,分两个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进行70学时的神经解剖学教学;第二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占30学时,主要讲授神经生理学、神经分子生物学及神经药理学等的内容,以讲座形式为主。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建设,教研室已具备了先进的教学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已经完成了全部人体解剖学的电子教案的制作工作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摆脱了大量使用解剖挂图的烦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授课采用的自编教材——《人体解剖学》已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与该教材配套的花费十年时间拍摄的47集大型电视教学录像“人体解剖方法”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并广泛应用于解剖实习课的教学工作。制作完成的“脑脊液循环”、“颅骨及连接”等多媒体课件也获得了国家和陕西省一等奖。在网络教学方面,目前已经建成“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和神经科学基础课程。2007年人体解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人体解剖学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已全部上线;神经科学基础——人体司令部探秘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已全部上线;神经科学基础——人体司令部探秘被中央电化教育馆评为第十七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同时,耗资800多万元的现代化解剖教学技术楼已在2005年投入使用。教学用尸体储备充分,目前存有教学用尸体1000余具,且每年新收入教学尸体近120具。本学科还拥有全国最大的集中式人体形态学标本陈列馆,共有各类标本1500余件。以上条件为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传统的板书形式,实现全部授课手段的电子化,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面对面教学和远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进行自学,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手段上,重视实践环节,克服困难,保证在实习时8名本科生解剖1具尸体,使得学生能够将理性知识与客观实体相结合,增进对人体结构的理解。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一贯致力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教学水平,把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合格教师,使之成为“国际型”教学、科研两用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做到“八个坚持”:①坚持老带中、中帮青的传、帮、带作风;②坚持预讲制度;③坚持上岗前培训制度;④坚持集体备课制度;⑤坚持经常性的评教评学活动;⑥坚持外语学习;⑦坚持开展科研工作;⑧坚持淘汰制度。教研室目前有教授、副教授10人、讲师4人、助教1名,教学辅助人员4名,均经过严格的教学培训、符合岗位资格要求,能够胜任各个轨道的教学任务。
本学科通过长期的建设和人体解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其中采用的把大体解剖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合成“一条龙”和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的“不同专业分轨授课”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受到了校内外有关单位的好评。在国家重点学科评比中,获得认可,并被认为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