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以著名人体解剖学家李继硕教授为学科奠基人。教研室于1978年和1981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89年荣升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初接受了香港爱国实业家梁銶琚先生500万港元的赞助,成立了梁球琚脑研究中心,并于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称号,在2001,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再次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是我校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之一,教研室目前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及教学辅助人员5人。主办的《神经解剖学杂志》为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对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众所公认的推动作用。教研室还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西北地区惟一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教研室拥有27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的解剖技术楼(实验课)和1000平方米的人体标本陈列馆(馆存标本2500件);曾荣获校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包括获得第三届国家音像制品奖(2004年)和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2002年)的47集《人体解剖方法》教学录像。教学研究成果《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于2005获第四军医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获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人体解剖学全部上线,同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人体司令部探秘-走进中枢神经系统亦全部上线,并获得“第十七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高教组精品视频公开课一等奖。李云庆教授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和李继硕教授主编的《神经科学基础》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有10余所医学院校使用,其中《人体解剖学》教材获2007年总后优秀教材。共主编(译)、参编教材8部。
长期致力于痛与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神经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包括形态学实验室、电生理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脑高级功能行为学实验室、图像处理等系列研究平台。拥有先进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电子显微镜(3台)、成套脑片膜片钳设备(红外可视系统)(4套)、细胞外电生理记录设备(1套)、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1套)和活细胞工作站(1套)等。
教研室为国家、军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曾培养出5名长江学者,总后科技“银星”3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篇。现拥有“全国医药院校青年教学比武”特等奖获得者(王亚云,2012)和“总后教学标兵”获得者(史娟,2013);长江学者2名,总后科技“银星”2名。
学术带头人李云庆,现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的主要学术职务有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日本国京都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协委员,国际解剖学工作者联盟(IFAA)执委和副主席、亚太地区解剖学会(APICA)执委、《解剖学报》、《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等9种专业期刊的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机理的研究,证实了下行抑制系统的主要起源和终止部位及其神经递质的种类,系统地完成了中脑边缘镇痛环路的形态学证实。在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局部微环路以及大脑运动皮质对脑干面口部运动核的间接支配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1989年以来,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被他人引用700余次。主编及参编学术著作8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1、1995、2000、2002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03年和2004年分别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各1项。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9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2000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被授予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称号,2003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按期完成或正在承担着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等10多项科研课题。